Linux命令:文件权限【chmod】
目录
参考:
# Linux命令:文件权限【chmod】
# 常用命令
# 递归给目录及子目录添加 x 权限,但保持文件权限不变:
find /path/to/directory -type d -exec chmod o+x {} \;
2
# 目录
# 1、Linux读写执行权限
Linux 将访问文件的用户分为 3 类,分别是文件的拥有者,所属组(也就是文件所属的群组)以及其他用户。 最常见的文件权限有 3 种,即对文件的读(用 r 表示)、 写(用 w 表示)、 执行(用 x 表示,针对可执行文件或目录)权限。
r:读取权限,数字代号为"4"。
w:写入权限,数字代号为"2"。
x:执行或切换权限,数字代号为"1"。
**ower group other r w x r w x r w x** 4 2 1 4 2 1 4 2 1
1
2
3
4
5
7:421、5:41、3:12 分别为三种不同用户对文件所执行的操作,7代表对文件拥有者所能执行的操作,为4+2+1的组合, 代表可读客写可执行;5代表同组用户客执行的操作,只能为4+1的组合,代表可读可执行;3为其他用户所能执行的操作,为2+1的组合,代表可写可执行。
# 2、查看文件夹或文件的可读可写可执行权限
ls -l 文件夹
dell@dell-PowerEdge-T630:/$ ls -l data0
总用量 28
drwxrwxr-x 3 dell dell 4096 7月 30 14:48 data
drwxrwxr-x 14 dell dell 4096 9月 5 18:40 huanglongfei
drwx------ 2 root root 16384 2月 13 2019 lost+found
drwxrwxr-x 8 dell dell 4096 6月 23 15:18 Simon
2
3
4
5
6
7
解析“drwxrwxrwx”,这个权限说明一共10位。
第一位代表文件类型,有两个数值:“d”和“-”,“d”代表目录,“-”代表非目录。
后面9位可以拆分为3组来看,分别对应不同用户,2-4位代表所有者user的权限说明,5-7位代表组群group的权限说明,8-10位代表其他人other的权限说明。
r代表可读权限,w代表可写权限,x代表可执行权限。
“drwxrwxrwx”表示所有用户都对这个目录有可读可写可执行权限。
# 3、修改文件夹或文件的可读可写可执行权限
- 可以使用 chmod (change mode) 命令来改变文件或目录的访问权限,权限可以使用符号或数字来表示。
使用符号表示权限
- u 代表拥有者(user)
- g 代表拥有者所在的组群(group)
- o 代表其他用户,但不是u和g (other)
- a 代表全部的人,也就是包括u,g和o
- +:为文件或目录增加权限
- -:删除文件或目录的权限
- =:设置指定的权限
示例:
chomd u+wx test 增加test目录中拥有者可写和可执行的权限
chomd g+wx test 增加test目录中拥有者所在的组群可写和可执行的权限
chmod go-rw test 删除test目录中组群和其他用户的可读和可写的权限
2
3
4
5
6
7
- 除了符号,也可以使用八进制数字来指定具体权限,如下表所示:
0:没有任何权限 :---
1:执行权限 :--x
2:写入权限 :-w-
3:执行权限和写入权限:1 (执行) + 2 (写入) = 3 :-wx
4:读取权限 :r--
5:读取和执行权限:4 (读取) + 1 (执行) = 5 :r-x
6:读取和写入权限:4 (读取) + 2 (写入) = 6 :rw-
7:所有权限: 4 (读取) + 2 (写入) + 1 (执行) = 7 :rwx
示例:
chmod 777 test 给test这个目录赋予所有人可读可写可执行权限,4+2+1=7。
2
3
-rw——- (600)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和写的权限
-rw-r–r– (644)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和写的权限,组群和其他人只有读的权限
-rwx—— (700)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,写,执行的权限
-rwxr-xr-x (755)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,写,执行的权限,组群和其他人只有读和执行的权限
-rwx–x–x (711) 只有所有者才有读,写,执行的权限,组群和其他人只有执行的权限
-rw-rw-rw- (666) 每个人都有读写的权限
参考链接: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cxx8181602/p/10860983.html (opens new window)
https://blog.csdn.net/Axela30W/article/details/78981749 (opens new window)
https://jingyan.baidu.com/article/0a52e3f4db324fbf63ed7256.html (opens new window)